《大学美育》课程教学大纲
◆课程编号:102022
◆英文名称:College Aesthetic Education
◆适用专业:全校本科各专业
◆总 学 时:32 学时,理论教学 24,实践教学 8
一、课程简介
《大学美育》是学校本科各专业学生的一门通识必修课程。本课程让学生了解中外美育
思想,以及美育的任务和意义。通过对音乐之美、绘画之美、舞蹈之美、设计之美、雕塑之美、戏曲之美、影视之美、医学之美等专题教学,普及艺术美育的基础知识,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,培养高尚、健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,发展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、鉴赏力、创造力,提高在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、完善人格、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。
二、课程教学目标
《大学美育》结合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要求、本校人才培养定位要求,紧跟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理解、审美感知、艺术表现、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发展趋势,将知识、能力、思政三层次紧密结合,围绕“通识性、审美性、创造性、传承性、思政性”五个理解维度设置课程教学目标,力求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。
(一)知识目标:领会美育内涵、任务及中外美育思想,阐明各艺术美育的基础知识,表现形式、审美特征和鉴赏方法,构建融合多学科的艺术美育知识框架。
(二)能力目标:洞察艺术美育实践真实问题,善于提出问题,迁移审美感知、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分析艺术美育问题,应用艺术美育思维解决复杂的审美问题。
(三)情感/课程思政目标:应用艺术美育,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,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理想,弘扬中华美育精神,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、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。
三、前导课程及后续课程
《艺术实践》
四、教学方式与方法
《大学美育》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。通过讲授、讨论、
分析、案例、实践等传授知识;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演、参与艺术创作、作品分享、成果展示等活动,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实践能力。
五、教学时数安排
理论课 |
章节 |
内容概要 |
授课形式 |
学时 |
第一章 |
美与美育 |
讲授 |
2 |
第二章 |
音乐之美 |
讲授 |
4 |
第三章 |
绘画之美 |
讲授 |
4 |
第四章 |
舞蹈之美 |
讲授 |
2 |
第五章 |
雕塑之美 |
讲授 |
2 |
第六章 |
戏曲之美 |
讲授 |
2 |
第七章 |
影视之美 |
讲授 |
2 |
第八章 |
设计之美 |
讲授 |
2 |
第九章 |
书法之美 |
讲授 |
2 |
第十章 |
医学之美 |
讲授 |
2 |
实践课 |
章节 |
内容概要 |
授课形式 |
学时 |
第十一章 |
艺术实践(教师指导) |
实践 |
4 |
第十二章 |
艺术实践(学生实践) |
实践 |
4 |
合计 |
|
|
32 |
六、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
【考核类型】考试
【考核方式】开卷
【成绩评定】过程性评价(40 %)+终结性评价(60 %)
过程性评价:作品分析、实践体验、艺术展演
终结性评价:论文
具体成绩构成比如下所示:
评价类型 |
考核指标 |
观测点 |
所占比例 |
考核目的 |
过程性评价 |
作品分享 |
学生对绘画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。 |
10% |
提升艺术素养 和审美鉴赏能力。 |
实践体验 |
歌曲分享与演唱,让学生感受与理解音乐文化。 |
10% |
体会感受音乐的内涵,树立正确的审美观。 |
艺术展演 |
学生在艺术活动策划和实施过程中的创意、组织和协调能力。 |
20% |
提高团队协作能力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。 |
终结性评价 |
论文 |
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|
60% |
总结在大学美育课程中的学习体会和收获,促进自我提升。 |
七、教学内容概述
第一章 美与美育
(一)教学目标
知识目标:领会美的本质,美学与美育特征,美育内涵和任务,解释中外美育思想。
能力目标:应用审美思维解决发现美、欣赏美和创造美的审美问题。
情感/课程思政目标:应用新时代美育价值为引领作用,引导学生自觉追求有高度、有
境界、有品位的人生。
(二)教学重点及难点
1.领会美的本质、美育的内涵。
2.识别中外美育思想。
3.分析不同时代的中国美育思想。
(三)教学内容
1.领会美的本质和特征
2.分析美学与美育的范畴、内涵和任务
3.解释中外各时期美育思想
4.阐明中国美育思想
(四)教学方式
1.讲授法:通过教师讲授,领会美的本质、美学和美育特征,中外美育思想理论知识。
2.讨论法:就美育问题进行讨论,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。
3.案例教学法:应用典型美育案例导入,以审美判断思维分析中国美育思想。
4.实践教学法:课前三分钟演讲,主题是“生活与美”。
第二章 音乐之美
(一)教学目标
知识目标:识别各时期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,领会音乐的基本要素、审美特征、演唱(奏)
方法,分析音乐作品的表现形式及艺术内涵。
能力目标:应用音乐审美方法分析音乐作品,提升音乐文化理解和审美感知能力。
情感/课程思政目标: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,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。
(二)教学重点及难点
1.领会音乐作品的鉴赏方法。
2.分析不同时期音乐作品的类型和特征。
3.应用欣赏方法提升学生的审美和感知能力。
(三)教学内容
1.领会音乐的产生及发展。
2.识别音乐的基本要素、类别、特征和风格。
3.阐明中外音乐作品赏析及案例教学。
4.组织音乐教学实践活动。
(四)教学方式
1.讲授法:通过教师的讲解,使学生领会音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欣赏方法。
2.作品赏析法: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欣赏和分析音乐作品,培养审美感知和鉴赏能力。
3.案例教学法:选择蕴含思政元素的音乐作品,并将润物细无声的融入教学。
4.实践教学法:组织学生歌曲分享与演唱,增强对音乐作品的体验、感受和理解。
第三章 绘画之美
(一)教学目标
知识目标:解释不同时期绘画作品的基本特征,阐明绘画作品的表现形式、基本方法。
能力目标:洞察、分析优秀绘画作品,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、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。
情感/课程思政目标:激发学生对绘画艺术的兴趣和热爱,培养审美感知和鉴赏能力,提升艺术素养和人文情怀。
(二)教学重点及难点
1.领会绘画作品鉴赏方法。
2.阐明不同时期绘画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手法。
3.分析从审美角度欣赏和评价绘画作品。
(三)教学内容
1.领会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。
2.分析绘画作品的形式元素(线条、色彩、构图等)及其表现力。
3.阐明不同时期绘画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手法,感受其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。
4.组织绘画教学实践活动。
(四)教学方式
1.讲授法:通过教师的讲解,使学生掌握绘画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欣赏方法。
2.讨论法:组织学生就绘画作品进行讨论,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。
3.作品赏析法:组织学生欣赏和分析经典绘画作品,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和鉴赏能力。
4.实践练习法:在绘画单元中安排实践练习环节,让学生亲自动手创作或体验艺术活动,提升实践能力。
第四章 舞蹈之美
(一)教学目标
知识目标:领会舞蹈的发展历程、类别、审美特征和技巧,分析舞蹈作品的艺术表达和
情感表现。
能力目标:应用舞蹈欣赏方法技巧,提升舞蹈艺术感知、审美判断、创意表达能力。
情感/课程思政目标:注重培养顽强毅力、团队意识、健康心理、艺术审美。
(二)教学重点及难点
1.领会舞蹈的类别和审美特征。
2.识别舞蹈欣赏方法以及舞蹈作品的情感表达。
3.分析从审美角度欣赏舞蹈作品。
(三)教学内容
1.领会舞蹈的产生与起源
2.识别舞蹈的类别与技巧、审美特征和艺术表达。
3.分析舞蹈欣赏方法和手段,现场互动教学。
4.应用案例教学欣赏中外优秀舞蹈作品。
(四)教学方式
1.讲授法:通过教师的讲解,使学生领会舞蹈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欣赏方法。
2.作品赏析法:分析经典舞蹈作品,从多维度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和情感表现。
3.案例教学法:选择红色经典舞蹈作品作为教学案例,潜移默化融入课程思政教学。
4.互动教学法:以学生为中心的舞蹈分享与互动,现场舞蹈展示或视频录制展示等。
第五章 雕塑之美
(一)教学目标
知识目标:解释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,阐明雕塑发展历程和艺术风格。
能力目标:应用雕塑的欣赏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对雕塑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,提升艺术素养。
情感/课程思政目标:通过欣赏不同风格和流派的雕塑作品,引导学生思考雕塑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,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,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。
(二)教学重点及难点
1.领会雕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思想内涵。
2.阐明雕塑作品与时代背景、文化内涵的联系。
3.分析雕塑作品的风格和流派的区分。
(三)教学内容
1.领会雕塑的定义与分类。
2.阐明雕塑的鉴赏方法。
3.识别不同风格和流派的雕塑作品,分析雕塑作品的时代背景、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。
4.应用案例教学欣赏中外雕塑作品。
(四)教学方式
1.讲授法:通过教师的讲解,使学生掌握雕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欣赏方法。
2.讨论法:组织学生就雕塑作品进行讨论,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。
3.作品赏析法:组织学生欣赏和分析经典雕塑作品,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和鉴赏能力。
第六章 戏曲之美
(一)教学目标
知识目标:领会中国戏剧的历史渊源,分析赣南采茶戏的发展历程,以及采茶戏的表演
特色、音乐特色和语言特色及艺术价值、精神内涵和情感表达。
能力目标:洞察地方戏曲艺术特色,阐明优秀传统戏曲文化内涵,提升戏曲文化素养。
情感/课程思政目标: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戏曲文化,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。
(二)教学重点及难点
1.领会赣南采茶戏的发展历程。
2.阐明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。
3.分析从审美角度欣赏赣南采茶戏。
(三)教学内容
1.领会中国戏曲的发展过程以及赣南采茶戏四百年来的历史脉络。
2.分析赣南采茶戏的艺术成就、音乐特色、表演特色、语言特色和艺术价值及社会影响。
3.阐明欣赏优秀传统戏曲剧目的方法和手段,现场互动教学。
4.应用案例教学从多维度欣赏赣南采茶戏经典剧目。
(四)教学方式
1.讲授法:教师讲解中国戏曲的基础知识和欣赏方法。
2.讨论法: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戏曲作品,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。
3.作品赏析法:欣赏和分析经典戏曲作品,注重对传统戏曲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能力。
4.实践体验法:学生现场学习采茶戏的矮子步,体验和感受戏曲的艺术魅力。
第七章 影视之美
(一)教学目标
知识目标:领会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,审美特征和表现方法,影视片的制作与分工。
能力目标:参与影视的评论,启发对影视作品的文化理解和思考,提升影视鉴赏水平。
情感/课程思政目标:感受影视作品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,树立正确的文化观。
(二)教学重点及难点
1.领会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。
2.阐明影视作品的表现方法和影视片的制作。
3.分析从审美角度赏析影视作品。
(三)教学内容
1.领会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。
2.分析影视作品的审美特性、表现手法、制作与分工,主题表达等。
3.阐明影视作品的欣赏方法和手段,分享制作的影视小作品。
4.应用案例教学欣赏中外经典影视作品。
(四)教学方式
1.讲授法:通过教师讲解,使学生了解影视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。
2.讨论法:组织学生就影视作品问题进行讨论,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。
3.案例教学法:分析经典影视案例,提升对影视文化的理解、思考和审美能力。
4.实践教学法:用手机拍摄视频,在课堂阐述与分享,体验和感受不同文化的理解。
第八章 设计之美
(一)教学目标
知识目标:解释设计的基本原则、方法和技巧、发展历程及主要流派,阐明设计作品的美学特征。
能力目标:应用设计的方法和技巧,培养学生的观察力、想象力和创造力。
情感/课程思政目标:激发学生对设计艺术的兴趣和热爱,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,提高综合素养。
(二)教学重点及难点
1.领会设计的分类和艺术特征。
2.识别设计作品中的艺术内涵和艺术价值。
3.分析不同设计作品的美学特征。
(三)教学内容
1.领会设计艺术的定义、发展历程和基本原则。
2.识别不同历史时期的设计风格、流派及艺术特征。
3.阐明设计作品的赏析方法。
4.应用案例教学欣赏中外优秀设计作品。
(四)教学方式
1.讲授法:通过教师讲解,使学生了解设计艺术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框架。
2.讨论法:组织学生就设计作品问题进行讨论,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。
3.作品赏析法:组织学生欣赏和分析经典设计作品,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和鉴赏能力。
第九章 书法之美
(一)教学目标
知识目标:领会书法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。
能力目标:应用书法欣赏的方法和技巧,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。
情感/课程思政目标: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,以及对艺术的尊重与追求。
(二)教学重点及难点
1.领会书法基本概念、历史和发展。
2.识别不同书体的特点。
3.分析书法字体的结构特点。
(三)教学内容
1.领会解书法的基本概念、历史和发展。
2.识别不同书法流派及其艺术特色。
3.阐明书法的基础技法、审美要素和美学原则。
4.应用案例教学欣赏书法作品,分析其审美价值。
(四)教学方式
1.讲授法:通过教师讲解,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基础知识。
2.讨论法:组织学生探讨不同书法流派的特点与影响力。
3.案例分析:选取经典书法作品进行深入分析,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。
第十章 医学之美
(一)教学目标
知识目标:解释医学与艺术美的关系、审美特征的理解;阐明医学艺术美的审美价值及审美特征;解释医学艺术美的概念、特点以及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应用,领会医学艺术美的美学内涵和魅力。
能力目标:应用医学艺术美的种类方法,提升对医学美术作品的感悟能力和欣赏能力。
情感/课程思政目标: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与大爱精神,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能力。
(二)教学重点及难点
1.领会医学艺术美的审美内涵、审美价值及审美特征。
2.阐明医学艺术美的内涵和魅力。
3.分析新时代美育与医学美育的要求、主要内容及其目标任务。
(三)教学内容
1.领会医学与艺术美的关系、审美特征。
2.阐明医学艺术美的概念、特点及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应用。
3.分析医学艺术美的内涵及价值。
4.应用案例融入教学,欣赏医学+艺术的作品。
(四)教学方式
1.讲授法:通过教师讲解,使学生掌握医学之美的基本理论知识。
2.讨论法:组织学生就医学之美问题进行讨论,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。
3.案例分析法:选取医学插画等案例进行分析,使学生了解医学美育在实践中的应用。
第十一章 艺术实践(教师指导)
(一)教学目标
知识目标:阐明艺术实践的意义和方法,加深学生对艺术理论的理解和应用。
能力目标:应用美育实践,提升学生的艺术创作技能和实践能力,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。
情感/课程思政目标:通过艺术实践,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,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,增强文化自信和艺术鉴赏能力。
(二)教学重点及难点
1.领会各类艺术形式的实践创作与表现。
2.应用实践项目,学习相关的艺术技能和理论知识。
3.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艺术表现力。
(三)教学内容
1.阐明艺术实践的目的、意义和要求。
2.引导学生思考并确定实践项目的主题和形式。
3.指导学生制定实践计划,包括时间安排、材料准备、技术路线等。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创意和想法,进行初步筛选和评估。
4.应用案例教学进行美育实践练习。
(四)教学方式
1.讲授法:教师讲解艺术实践的基本方法。
2.讨论法:组织学生实践内容进行讨论,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。
3.演示法:通过教师的示范操作,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艺术创作的技巧和过程。
4.案例教学法:分析实践案例,提升对美的理解、思考和审美能力。
第十二章 艺术实践(学生实践)
(一)教学目标
知识目标:领会艺术实践的方法和技巧。
能力目标:应用艺术理论提升个人艺术创作能力,通过艺术实践项目深化对艺术理论的理解和应用。
情感/课程思政目标: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,培养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,鼓励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勇于尝试和探索。
(二)教学重点及难点
1.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,并进行交流和分享。
2.应用实践项目,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。
3.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艺术表现力。
(三)教学内容
1.应用绘画艺术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绘画创作实践,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美的创造过程。
2.应用音乐艺术实践组织学生进行乐器演奏或声乐表演。
3.应用舞蹈艺术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舞蹈排练和表演。体验舞蹈艺术创作的乐趣和成就感。
4.综合艺术实践与展示,举办学生艺术作品展或表演活动,展示实践成果,邀请师生及专家进行观摩和评价。
(四)教学方式
1.演示法:通过教师或优秀作品的演示,让学生直观感受艺术的魅力。
2.讨论法:组织学生对展示作品进行讨论,分享个人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见解。
2.实践法:组织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和实践活动,如绘画、舞蹈、音乐等。
八、选用教材、线上资源及参考书目
(一)选用教材
1.《大学音乐综合教程》,钟美珠等,吉林大学出版社,2015;
2.《中国美术史》,尹吉男,高等教育出版社,2019年。
(二)参考书目
1.《大学美育讲义》,王德岩、王文革,清华大学出版社,2017年;
2.《大学美育》,仇春霖,高等教育出版社,2005;
3.《美学原理》,叶朗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9;
4.《美育十五讲》,曾繁仁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2;
5.《大学美育》,张建,高等教育出版社,2017年:
6.《美育经典导读》,郑萼,高等教育出版社,2021年:
7.《艺术美学》,万书元,高等教育出版社,2018年:
8.《美育通论》,吴东胜,暨南大学出版社,2018年: